當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當“雙碳”目標倒逼產業轉型,當新型城鎮化邁向深水區,中國鐵建正以央企的擔當與智慧,在服務國家戰略的坐標系中找準定位,用一場刀刃向內的改革實踐,書寫著新時代建筑央企的轉型答卷。
面對建筑行業產能過剩與轉型升級的雙重壓力,中國鐵建沒有選擇守成,而是在黨委書記、董事長戴和根的帶領下,以“向死而生”的勇氣推進全方位變革,將企業命運與國家戰略深度綁定。從青藏鐵路的攻堅克難到雄安新區的智慧建造,從竹基材料的創新應用到城市更新的綠色實踐,中國鐵建正在突破傳統建筑企業的邊界,構建起服務國家戰略的立體化能力體系。
在科技創新的主戰場,中國鐵建展現出央企的硬核實力。通過構建“1+9+N”科技創新體系,企業不僅在地下空間開發領域建立起全生命周期標準體系,更在智能建造、新材料研發等前沿領域取得突破。天津張貴莊污水處理廠的光伏創新應用,雄安鐵建中心的零碳建筑實踐,這些項目背后是17項詹天佑獎的技術積淀,是3項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創新突破。當傳統建筑企業還在比拼施工速度時,中國鐵建已在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用科技創新的“先手棋”破解行業發展瓶頸點。
綠色轉型的賽道上,中國鐵建正從“被動適應”轉向“主動引領”。在重慶縉云山風景區,竹纏繞管道技術讓污水輸送與生態保護實現雙贏;在博鰲近零碳示范區,智慧化改造每年減少1.1萬噸碳排放。這些實踐不僅是對“雙碳”戰略的響應,更是對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路徑的探索。通過將竹基復合材料研發上升為企業戰略,中國鐵建正在打通從竹林種植到工程應用的完整產業鏈,用“以竹代塑”的產業革命詮釋綠色發展的深層內涵。
面對城市更新這個萬億級新藍海,中國鐵建展現出系統化解決方案能力。在西安未央大學城片區城市更新中,高校資源與現代城市規劃碰撞出產城融合的火花;在鄭家寺等3村安置社區建設中,集約化開發與民生需求實現精準對接。企業創新提出的“安置先行+產業導入”運作模式,破解了城市更新中土地價值激活與區域發展平衡的難題,通過整合建設用地、布局“產學研創”生態圈和TOD樞紐開發,為行業提供了可復制的“未央樣本”。這種從“建造商”向“戰新產業發展商”的蛻變,正是央企服務新型城鎮化戰略的生動注腳。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中國鐵建的改革實踐具有標桿意義。當企業將“五個價值”提升工程與“三個集中”原則深度融合,當戰新產業投資與主業升級形成良性互動,展現的是央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存智慧。從被動執行國家戰略到主動創造戰略機遇,從規模擴張到價值創造,中國鐵建的轉型之路揭示了一個真理:唯有將企業命運融入國家發展洪流,才能在時代變革中勇立潮頭。
展望未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隨著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中國鐵建正站在新的起跑線上。在服務國家戰略的征程中,我們既要做攻堅克難的突擊隊,又要當改革創新的排頭兵;既要守住傳統基建的基本盤,又要開辟戰新產業的新賽道。當竹基材料走出國門,當中國標準引領全球,中國鐵建正在用行動證明:央企不僅能挑得起國家重擔,更能在世界舞臺唱響中國建造的最強音。
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3048414號 地址:北京市復興路四十號 郵編:10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