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 專題專欄 > 打造中國高鐵速度 引領中國高鐵時代 > 技術創新1 |
“黑科技”保障高鐵“穩穩的幸福”
自從瑞士小伙在中國的高鐵上立硬幣的視頻爆紅網絡之后,全世界都對中國高鐵的平穩性“點贊”,網友們腦洞大開紛紛表示:中國高鐵不僅能立硬幣,那簡直是啥也能立! 高鐵硬幣長時間不倒,離不開好的跑道,離不開“±1毫米”精度的無砟軌道。 鐵四院線站處軌道所作為國內軌道設計的領軍團隊,始終將創新視為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打造了一批軌道“黑科技”,保障高鐵“穩穩的幸福”。 軌道數字化智能設計 在 CRTS III型板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要精確布置數百公里的預制軌道板,并精確計算出每塊軌道板的扣件坐標。 “我比較懶,手動計算太耗時,而且記性不好,所以就編了這么個軟件”。 軌道所的韋合導自主研發的國內第一套Ⅲ型板無砟軌道布板制造和鋪設一體化軟件,讓軌道布板變得so easy!? 軟件計算精度達到0.01毫米,并實現了數字化、動態化、可視化。 編號、經距、緯距、高程、類型、里程、平面曲線半徑、豎曲面半徑、超高… 所有數據只要輕點鼠標即可一鍵生成。 軌道數字化智能建造 有了數字化設計成果,數字化制造水到渠成,三維數控軌道板模具,任意曲線半徑和超高的軌道板制造都是小case。 施工時,利用數字化設計成果,自動控制全站儀、手薄等設備,底座自動化放樣、軌道板粗鋪和精調。 自主研發的人機交互智能化手簿 藏在軌道板里的“中國芯” 藏在Ⅲ型軌道板里的芯片又名“中國芯”,是軌道板的“身份證”。記錄了軌道板從制造到運營的全部生命周期的歷史數據。 用軌道所自主研發的手簿設備掃描一下芯片,就能立刻讀取出軌道板的所有信息。 “中國芯在軌道板60年的生命周期里可以持續使用,芯片被激活后,將實現“聯網”,并接入軌道所自主研發的軌道信息化平臺。”軌道所所長王森榮說。 鐵四院負責設計的昌吉贛、商合杭、贛深等高鐵項目都采用了中國芯。 信息化平臺,足不出戶知軌道 “通過信息化平臺,設計、制造、施工、監理、建設管理、運營等單位可以在一個平臺上進行客觀的溝通和交流”。 “有了信息化平臺,能夠在辦公室、家里以及任何網絡覆蓋的地方查看現場狀態。” “它能夠自動對施工精度進行判斷,如超過限值能夠自動報警。” “它還可以使用多種輔助手段,自動生成質量報表和進度報表等,一目了然。” 鐵路“心電圖” 走進軌道所的綜合監控中心,一排顯示器“監視”著多條高鐵軌道,橋梁與軌道一體化綜合監測系統正在24小時監控著軌道的安全運營,此系統代表了我國軌道安全服役監控技術的先進水平。每當高鐵飛馳而過,軌道狀態曲線便會像心電圖一樣在顯示器上律動。 監測系統每天自動生成報表,供現場養護部門參考。當監測數據超限時會產生報警,并實時將預警信息發送至養護人員。 無論是列車高速通過時,還是大風振動、雨霧惡劣天氣等困難情況下,圖像均可高精度識別。 未來,鐵四院軌道所還將利用大數據、云計算、BIM、5G等先進技術,引領軌道智能化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