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過后,天氣轉暖,春耕進入大忙時節,白洋淀畔的廣袤田野間,一場針對冬小麥返青期的養護工作正有序推進。
在中鐵十七局城建公司參建的河北省安新縣農田損毀修復項目現場,農技人員與農戶們穿梭在田間,仔細查看麥苗的生長狀況,指導農民進行科學的田間管理,為小麥茁壯成長、夏糧豐收筑牢根基,助力雄安新區“米袋子”“菜籃子”“果園子”都市農業高質量發展。
俯瞰修復后的農田(羅磊 攝)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該公司在安新縣農田損毀修復項目建設中,全力踐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持續優化農業生產環境,推動農田增產、農民增收,為新時代發展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安新縣農田損毀修復項目涉及安新鎮、端村鎮、同口鎮、安州鎮、寨里鄉5個鄉鎮的60個村,建設高標準農田10.98萬畝,總投資約3億元。其中,城建公司承建的安新縣農田損毀修復二標項目總占地面積2.51萬畝,包含維修農用井、疏浚溝渠、水毀明渠襯砌、改造渠系建筑物、管灌工程、整治塘堰和田間機耕道路、農田防護和生態環境保護、農田輸送電等多項重要工程。
修復前的田間道路(羅磊 攝)
“以前田間的土路坑洼不平,一到下雨天,道路變得泥濘不堪,人和車子都很難進到地里。”談及半年前的基礎設施狀況,端村鎮鎮長陳昆侖仍記憶猶新,不禁搖頭感慨。在工程實施前,當地田間道路大多狹窄且多為土路或簡易水泥路,路況不佳,通行能力極為有限,這不僅給農業機械的進出帶來困難,也增加了農產品運輸的難度與成本。同時,灌溉排水設施的不足也是一大難題,部分農田的灌溉和排水系統老化、損壞嚴重,機井、溝渠等設施難以滿足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導致農田旱澇災害頻發,農作物的生長和產量受到極大影響。
建設團隊進駐后,迅速展開行動,對當地土地損毀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詳細的現場勘查,同時對周邊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的關聯情況進行了全面評估。團隊積極學習高標準農田建設規范,虛心請教農業專家,并與村委及種植戶進行了充分溝通,將當地的農業發展規劃、生態保護要求以及土地利用的長遠目標等內容納入整體工程統籌實施。最終,成功為端村鎮13個行政村、3萬余名村民解決了道路不通、灌溉不良等長期困擾他們的難題。
自2024年6月上場以來,建設團隊攻堅克難,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果。他們治理改造了102眼水毀機井、24座水毀農橋、288個機井首部、16.49公里水毀道路,新建2座塘堰、31座涵洞、7.07公里水毀明渠襯砌、29.94公里瀝青混凝土道路,疏浚溝渠39.29公里,完成49.55公里田間管道工程、2臺泵站配電、24處道路暗管鋪設,還種植了500株喬木。如今,“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化農田格局已初步顯現。
小麥長勢喜人(羅磊 攝)
“修道路、通溝渠、挖水井,這些基礎工程對于我們建設者而言并非難事,但如何在施工過程中與老百姓的農業生產同步推進,并高質量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才是我們項目實施的重點與難點。”該項目負責人李智介紹道。在施工過程中,建設團隊針對項目點多面廣的特點,遵循“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重點聚焦保障溝渠建設、田間道路建設、電力設施建設、工程建設管護機制等與當地農業生產協同推進的薄弱環節。
建設團隊合理安排施工時間與耕種時間,巧妙錯開農忙時節修繕田間道路,科學統籌道路、渠系建筑物和泵站配電工程之間的施工順序,最大限度減少施工對當地群眾的影響。憑借精心的策劃組織和高效的優質建設,項目受到安新縣農業農村局發文表揚。同時,建設團隊充分展現央企擔當,在2024年8月26日當地遭受強降雨災害時,迅速組織20余人、調配3臺挖掘機協助村民開展農田水溝疏浚、排淤清理工作,當地政府發文感謝。
春陽融土,暖風吹拂,端村鎮上萬畝冬小麥陸續返青,長勢喜人,在廣袤田野間繪就一片生機勃勃的青綠畫卷。該工程投用數月以來,當地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也明顯增強。
如今,田間道路通達度達到100%,既能滿足農業機械化耕作的需求,也能滿足村民生產生活的需要。該工程預計將實現小麥年畝均增產60千克、玉米年畝均增產70千克,同時新增生產能力1426.8萬千克,新增種植業總產值4269.5萬元,新增農民純收入8220.7萬元。這些顯著的綜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企業推進以干促攬、滾動經營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3048414號 地址:北京市復興路四十號 郵編:100855